首页->魅力拉萨

嘎东藏靴 脚下生花的“艺术品”


发表时间:2016-06-17     来源: 拉萨文明网     作者:岑秋梅


  

 

  

 

  藏靴是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用品。嘎东藏靴意为嘎东地区生产的靴,具有上千年历史,是藏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时期,靴子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开始盛行于雪域大地。藏靴一般分为,男靴、女靴和僧靴三大类,而对它的称呼则有“甲金”“夏苏玛”“松巴拉母”和“嘎洛靴”等。

  对父亲最好的缅怀

  就是继承他的技艺

  嘎东藏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叫巴桑次仁。在自治区群艺馆“振兴传统工艺·西藏传统手工艺衍生品展暨创意大赛”上我们有幸见到了巴桑次仁的妹妹白珍,听她讲述了哥哥巴桑次仁幼时学艺的故事。

  巴桑次仁的父亲就是一个靴匠,受父亲影响,从小他就很喜欢民族手工产品。9岁时父亲去世,巴桑次仁没能从父亲那里学到手艺。1989年巴桑次仁12岁,他开始学习制作靴子的手艺,寻遍嘎东地区制靴的能工巧匠。1991年遇见了嘎东传统靴子的单传弟子米玛大师,当年就拜师学艺。从小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好学,巴桑次仁进步得非常快,一年多后便掌握了嘎东传统靴子所有的制作工序,随后又学习制作藏帽、藏袍等各类服饰。由于他是家里的长子,加之家庭条件困难,年幼的巴桑次仁便开始利用自己学习的手艺在农户家展出售卖自己的手工产品,在当地颇有名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各地掀起了服饰领域的新浪潮。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1994年他离开家乡进入拉萨皮革厂学习现代制皮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毅然离开拉萨回到家乡嘎东,继续传统藏靴的制作。

  回到嘎东的巴桑次仁继续制作着传统的藏靴、藏帽和藏袍等民族服饰。在与当地手艺人交流制作经验中,他了解到现在会制作藏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村子里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去日喀则或拉萨甚至更远的地方务工。

  一针一线的缝纫

  是心与物的契合

  联想到自己年幼时的拜师经历,巴桑次仁决定找一些老师傅组建一个厂。这样既不让传统的手工艺流失,也能让本地比较困难的家庭到这里打工。2012年4月在巴桑次仁的带领下,40余户嘎东镇村民共同出资成立了兴旺传统服饰农民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建筑面积2107平方米,共有手工技术人员、学徒约60人,年纯利润200万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手工艺的制作与传承中,利用一个人所掌握的手艺,教会、带动更多的人,让手工艺重新焕发起生机,这才是对一门手艺也是对这些手艺人最好的尊重。

  嘎东藏靴的外观像戏曲舞台上将相穿的靴一样,底高二寸,腰高至小腿之上。僧人藏靴有“甲金”和“夏苏玛”之分,其中色彩最为华丽的“夏苏玛”是寺庙喇嘛跳神时搭配的靴子;男式藏靴“嘎洛靴”颜色深沉,靴面和靴筒均由黑色牛皮制成;女式藏靴“松巴拉母”由牛皮和氆氇制成,上面绣满花朵装饰。

  制作一双藏靴大概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像“松巴拉母”藏靴的鞋底是由牛皮做的,用粗毛线一针针密密地缝钉,厚达寸余。鞋帮以红为底,再用红、黄、绿、蓝等八种颜色的丝线一针针地绣上花边和花瓣,鞋面绣银花朵,色彩艳丽。鞋帮则用黑氆氇呢做长腰,长腰与鞋面间,用红、绿毛呢相接。而长腰上端靠腿肚部位,竖开一条约十公分长的口子,便于穿着和提携。

  藏靴成型后,靴筒里需要再放入特定形状和大小的石块以及长短不一薄厚不一的木楔子,根据靴子尺码的大小以及靴筒的大小嵌入石块及木楔子。这样凭借手艺人经验和手感制成的靴子模型,主要起到固定靴筒的作用。放置十到十五天后,再拿出模型,这样靴子怎么穿都不会变形走样。

  藏族 “算巴”

  藏靴,藏语叫“算巴”,这其实是对藏靴的概称。它是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用品。藏靴的形成与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仅隔潮保暖,防水耐磨,而且久穿不易变形。

  按原料划分,藏靴大致分为全牛皮靴、条绒靴和氆氇靴三种,不分左右脚,也没有男女式之分。

  藏靴按名称和用途可分为官靴,靴面镶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彩缎的钩尖彩靴,为高僧活佛和贵族僧侣所使用;僧靴,是用一块整皮做成的连底皮靴,靴尖上翘,大多数寺院僧人都穿。

  松巴靴,用牛皮做靴底,用粗毛线纳底,黑氆氇做靴腰,其中较为高级的称“松巴梯呢玛”(双底藏靴)。做工精致考究,喜庆日子里才穿用。

  嘎洛靴,以牛皮做底,靴帮由三层氆氇粘贴而成,靴跟与靴尖缝上黑色牛皮,靴面用染黑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这种藏靴特点是靴尖朝上翘起,看上去威武大方。(韩海兰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