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谈谈农牧民就业的“乡”与“土”


发表时间:2018-10-16     来源: 拉萨文明网     作者:彭志红


  农牧民就业与“乡”“土”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费孝通在研究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发展时,曾提出:一部分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小城镇聚居,被称为“离土不离乡”;一部分劳动人口有组织地定期从本乡外出,被称为“离乡不背井”。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区农牧民就业呈现出“离乡不背井”“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四种模式。

  “离乡不背井”,就是文件术语中常说的“劳务输出”。具体到西藏,“务工”可能是在城镇非农就业“打工”,也可能在其他相对富裕的农牧区继续从事与农牧业相关的工作,也可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劳”。这种模式具有技能要求不严、方式灵活、参与性强、参与广泛等特点,是目前西藏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方式。

  “不离土不离乡”,主要是指通过传统农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牧业向市场经营型、质量效益型、精深加工型转变,促进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创造大量与农牧业相关的非农职业,吸收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

  “离土不离乡”,也就是城镇化。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提升人口非农就业或转移就业的意愿和能力、打破城乡体制障碍以及增强城镇公共服务,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小城镇聚居。

  “离土又离乡”。相对于城镇,是指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

  四种农牧民转移就业模式基本都是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其中“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体现了城镇化、城市化的要求,而“离乡不背井”“不离土不离乡”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四种方式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统一起来,让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自治区党委准确把握我区农牧民就业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科学提出要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土不离乡、能干会干的关系,其目的就在于坚持统筹兼顾,既做好农牧民群众进入城镇依靠自身劳动和技能务工的工作,又推动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

  因此,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要深入把握我区农牧民就业的四种模式,既要广辟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鼓励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较发达地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就业创业、安居乐业;又要拉长农牧业产业链条,拓展农牧区产业的“容人之量”,支持引导农牧民在本地发展中就近就便就地实现就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