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容忍”换取文明旅游新生
发表时间:2015-12-22 来源: 拉萨文明网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公布第四批游客“黑名单”,5名游客上榜。自今年4月6日施行《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已有16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按照办法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12月21日《光明日报》)
“黑名单”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借鉴,在市场经济领域内,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对于诚信行为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黑名单”的约束,往往就会呈现一个膨胀态势。文明旅游其实也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事件来说,如何才能够赢得人们行为的遵纪守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够获得一种灵感,实现一种“零容忍”的制度的话,仅靠“黑名单”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说,唯有采取“零容忍”,才能够迎来文明旅游的新生。
实现“零容忍”的前提在于有法可依。那么,“零容忍”到底内容何在?笔者以为,即对于任何不文明行为需要进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知道,如果没有有法可依的制度,“零容忍”就会成为泡影。所以,完善整治不文明行为的制度,势必成为一个当务之急的事情。无论是《旅游法》还是景区的相关的管理规定,这些都应该成为一种规范逻辑,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事件最终的“零容忍”的效果。因为,一旦人们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完全就是有法可依的,这也就让人们减少了侥幸心理的产生。
实现“零容忍”的关键在于执行落地。当然,我们说,所谓的“零容忍”不是有法即完成,更需要我们在现实中能够执行落地。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分析的认为,人在两种情况下行为最容易失范,一种是在休闲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时,另一种是脱离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体或习惯时。在这样的两种情况下,人的行为就会失范。而执行落地,就是避免人们在这样的两种情况下的失范行为罢了。所以,执行落地,就在于能够懂得人们的这样的一种程序,懂得人们之所以不文明背后的逻辑,从而能够对症下药,从根源上入手,解决人们的“病因”。
不难发现,文明旅游这样的话题上,我们似乎已经进行了多种努力。但是,总是还会有人铤而走险。无论是“黑名单”还是罚款措施,这些都不能够形成震慑效应。有鉴于此,我们就提出,必须能够让“零容忍”成为催生文明旅游秩序的“杀手锏”。无论是谁,无论多么小的不文明行为,都应该被纳入到“零容忍”的范畴中,勿以恶小而为之,最终换来文明旅游的良好秩序重现。(青岛文明网 特约评论员 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