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明播报

我们愿做那一缕阳光


发表时间:2018-09-25     来源: 拉萨文明网     作者:彭志红


  “老师,早上好!”2010年年初,4岁的玉珍昂着头,笑着对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听力语言康复部门口的值班老师说。听到孩子发出清晰的音调,承担玉珍言语康复训练的老师露出笑容迎向说话的听障儿童。

  玉珍是先天性听障儿童,来到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听力语言康复部时已经3岁多了,带着助听器,可以简单地发音。几个月后,在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通过多次筛查,玉珍成为我区第一个免费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随后的几个月,在听力语言康复部全体老师的训练下,玉珍的康复效果一天比一天好,一年多以后终于告别了无声世界,打开了通向有声世界的大门。

  “ba,ba-ba……”走进听力语言康复部教室,拉巴卓玛老师正夸张地用口型教一位男孩发音,刚做完手术的4岁男孩,用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紧紧盯着她的口型,小嘴发出的音节依旧是模糊不清。这时,拉巴卓玛老师捧起男孩的右手移到自己的嘴边,让孩子的手背皮肤反复感受她嘴里读“ba”音节时发出的气流,然后才将小手背移到男孩自己的嘴边,让他比较自己发声吐出的气流与老师的有何不同……当男孩最终清晰地读出“ba”的音节时,拉巴卓玛老师的嘴角绽开了一朵花。

  “那是我的老师,也是她带着我走进了听障儿的世界。”2007年年底,巴桑卓嘎老师因工作调动来到了自治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听力语言康复老师,拉巴卓玛是她新职业的启蒙老师。

  第一次出现在课堂,有着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巴桑卓嘎呆住了。教室里,十多个孩子个头参差不齐,围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刺耳而又嘈杂。“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虽然利用假期做了一些功课,可真正见到孩子,看到那一双双清澈如水的眼睛,听到那一声声刺耳的声音,我第一次知道了心痛的感觉。”忆起和听障儿的初次见面,巴桑卓嘎的手不自觉地捂着自己的胸口。也就是在那一刻,她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听力语言康复师。

  教听障儿开口说话,对“门外汉”巴桑卓嘎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为了解掌握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她努力地从自己的老师拉巴卓玛,和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米玛仓决老师那里学习训练技巧,同时参加专业培训,给自己充电。“都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除了每天给孩子上公开课之外,我们几个还要给孩子们上单训课,每节课30分钟,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巴桑卓嘎老师翻出笔记本,一张表格细致地记录着她每天的工作计划安排。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3年以来,就有近200多名来自全区的听障儿童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

  现在几年过去了,曾经在听力语言康复部接受语言训练的听障儿童走出了康复中心的大门,走进了小学、中学、大学。和健全的孩子一样,他们自信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会永远站在有声世界的门口,我会用我的心,用我的爱,用我的一生让孩子们告别无声世界。”聊及未来,巴桑卓嘎老师激动地说,“花开终有时,我们愿做那一缕阳光,照进每一个听障儿的心底。”(西藏日报记者 王莉)